25/06/2018
只為自己而活,就不是生命的意義
今天介紹20世紀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一句話:
「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人著想。」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生於1879年,1955年去世。
愛因斯坦是理論物理學家,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一生關注世界大事,寫下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譽為「現代物理學之父」。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上面引述的這句話,許多人表述過類似意見。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代許多人講的「同理心」,都是差不多的意見。
不過,知道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就是另一回事了。因為人的感情是很難相通的。每個人都有勇氣忍受別人身上的痛苦和災難,但同樣的痛苦發生在自己身上,就往往痛不欲生。別人的缺點、過失,你覺得不能接受,但你自己的缺點、過失,就覺得沒甚麼問題。這可以說是多數人的通病。即使知道,也難以克服。
愛因斯坦將「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提升到「生命的意義」這樣的高度,說明儘管是一個人所共知的意見,但能夠實踐多少,正反映一個人對生命意義掌握多少。因此,也許我們應該在任何時候、處理任何事情都要時刻記住,要設身處地替人著想,以體現生命的意義。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強免疫‧抗病毒】3大健康法寶低至$88 (徇眾要求 優惠期延長至25年2月21日)►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