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9
英國啟動香港問題國際化,與美國合力打造衝突前沿
圍繞著「北約東擴」,美俄兩國由1996年的聖誕節,一直吵到了1997年的元旦假期。元月5日,亦即新年的第一個周日,我從住所對面街的雜貨店(corner shop)買回來一堆周報翻看。居然在《星期日泰晤士報》上,看到一篇「耳目一新」的社論。
美國國會在97年開始推出針對香港的一系列立法(資料圖片)
自從中英就香港交接問題產生爭拗以來,英國媒體一般都用悲觀的調子,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灰鏡」來展開大敘事,而這篇社論的題目卻是《香港的希望》(Hope for Hong Kong)。社論首段寫道:
中英吵架的時間正在流失
「在有關香港後殖民安排的問題上,可供中英之間吵架的時間正在飛快流失。香港將在6月30日回歸中國,對此已經沒有多少值得爭執之處。威爾斯親王已準備好前赴交接儀式,皇家郵輪也已整裝待發。在雄踞香港繁華商業中心的港督府,彭定康夫婦很快就要收拾細軟。他們的愛犬,威士忌和梳打,將要重新適應不那麼潮濕的天氣。至於女王留下的其他事物,生活會照常,改變將微乎其微。」
社論羅列了中英兩國政府在接交問題上餘留的,諸如立法安排等種種矛盾,在維護了英方立場的同時,卻破天荒為中方做了三點辯護:一是英方在殖民管治香港時間,並不是政治改革的積極推進者;二是英方在未經北京同意下改變立法安排,過程欠缺透明;三是中方對香港首屆特區政府的人事安排,包括首任特首由瞭解西方的董建華出任,有助於香港保持延續性。
社論結尾寫道:「中國目前的挑戰,是如何超越英國,繼續為香港謀福利,雖然前路有危險,但也有可供審慎樂觀的理由。」此時距離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只剩大半年,雖然北約東擴仍舊是英國報章新聞的主軸,但有關香港的消息終於也開始頻繁地出現。有趣的是,相當一部分報道並非發自香港,而是來自英國報章駐華盛頓的記者。
美國保守派主張以香港為衝突前沿
就在1997年元月下旬,有關克林頓政府如何處理香港問題的報道出現在英國報章上。這一波報道的要點,是克林頓主張對華交往(engagement),因此試圖避免涉足香港問題,但此舉引起了國會內,跨黨派參、眾議員的不滿。英國媒體特別指出,美國保守派政治勢力及輿論主張,以香港為主要前沿,對中國發起圍堵戰,甚至重大衝突(major confrontation)。
雖然克林頓的國務院並不樂於聽從國會指揮,但國會將在年內通過一系列針對香港的立法。英國《泰晤士報》駐華盛頓記者哈姆斯(Tim Hames)在其報道結尾寫道:「克林頓政府不喜歡上述雜音,但白宮奈何不了國會立法。屆時,香港將成為美中關係的繫鈴羊(bellwether),並成為兩國間最有可能導致摩擦的原因。」
繫鈴羊也就是頸上繫著鈴鐺,走在羊群前面的領頭羊。目睹這波報道,我強烈感覺到香港面對一個新的狀況 - 英國的部分政治勢力,尤其是保守黨政府,有感在對華爭拗的過程中力不從心,似乎有意改變過去由中英雙邊處理香港交接的慣常做法,改為將香港問題「國際化」,與美國的保守派政圈合力推動將香港變成對華衝突前沿。
香港問題國際化
我認為這個變化對香港極其危險,以下是我當時發回香港的評論節錄:
「英國呼籲美國插手香港事務,說明英方在1997年後能否繼續影響香港事務的問題上,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在必要時不惜將香港問題國際化……然而,將香港問題國際化的新趨勢,很可能對香港造成長遠危害。」
「在香港製造『新八國聯軍干政』的局面,固然可以為英國提供一個新的,可以靈活進退的外交空間,但這種局面一旦形成,香港將淪為東西方實力角逐的一枚棋子,肯定不利於香港的繁榮穩定。」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