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2025
從日常散步看字體設計!專訪前雜誌人Rhonda:散策不忘觀察城中新事舊物
不時碰上昔日紙媒行家朋友,笑談種種人與事,也不免說起工作流程細節,多不刻板,反而處處見跳脫,當時只道是尋常,如今回看,工種或漸已式微,但快樂魔鬼真箇盡在細節中,例如在做中文雜誌與Bilingual的Inflight magazine,與designer討論排版,用甚麼字體,爭論有腳無腳字,與Art Director做幾十個封面,然後排陣,再逐個審批,比挑選佳麗更嚴苛;這些形成Branding的Visual identity,一旦入了腦,帶回生活,偶然勾起某種連繫。路過成長的何文田,大廈外牆那些字體,似曾相識,縱使人面桃花,它們提醒着我們,「時尚」未曾離開過身邊,更孕育成一種情懷。
轉戰時裝品牌、國際拍賣行、Art Basel與藝術基金,到現任慈善基金企業傳訊的前雜誌人Rhonda,三年前與她談過「散步」後(見文章https://www.etnet.com.hk/www/tc/diva/art/hktreasure/42456)欲罷不能,請求她細說從頭,分享她的散策Visual diary,不忘觀察城中新事舊物,從「字體」看大體。
A(Alex)| R (Rhonda)
A:你在何時開始注意「字體」?
R:好問題,我真是沒想過。但如果要追本溯源,應該是DYMO帶和打字機。小時候曾經腦袋閃過一個念頭,不明為何DYMO與打字機字體這麼單一?
後來,大學時候老師們教錯別字,叮囑我們將來如果想做編輯,必須要留意「字粒字」,因為不同字粒有時會製造很多異體字云云⋯⋯⋯於是,我又想,中文字真是深奧,讓字體呈現這麼多變化。
長大後因工作需要,常常被雜誌社的美術設計洗腦,和我議論用不同字體對於表達文章主旨的重要;他們有時候甚至堅持不作任何平面設計,只是玩font就足夠。我瞧瞧那些設計,又確實覺得十分有型!原來只是玩字體,就可以表達到無窮無盡的概念。
還有,同樣是在做雜誌的時候,發現英文字體的線條,有時候確實比複雜的中文字體容易玩。那時候,我們的法國雜誌社喜歡用中英文雙語大標題,把英文的線條融合方塊型的中文字體真的要絞盡腦汁。幸好我遇上有堅持有抱負的美術總監和設計師,看他們如何深耕細作真讓我獲益不少。曾幾何時,原來有型人喜歡用Helvetica,不愛有腳字如Times New Romans or 楷書。但現在又好像有回歸的趨勢,可見字體真的在反映時代。看看Muji、IKEA、Apple如何用簡單直接的字體來體現品牌本身的經營理念⋯⋯耳濡目染之下,相信就是這樣,一直對字體有濃厚興趣,字體是可以說故仔的,而觀察字體與建築物本身的關係,能夠牽引豐富的想像空間。
A:看看這些日常散步snap shots,為甚麼選這些字體?
R:真話要說兩次,我才沒真正想過呢!有部分反映某個年代,香港政府喜歡用的字體;有一些則反映了某些傳統企業對自己寶號的Perception同埋願景;另外有一些,完全反映當事人對名字和名字背後人物的印象。其實我拍下來的,原來很多都是有年代感的字體!我想是因為,當時沒有公司專注發明字體,所以每一個字體都好有性格!?有一些甚至是中英文書法變成寶號或者大廈招牌。
A:你多在哪處「發現」這些奇趣別緻的字體?
R:坦白說,何時何地都有可能!但在街上的話,一般都是路牌、住宅或商廈大廈、老店,或者一些別具型格的建築物。不過現代型格建築物上的字體,一般都很容易在網上找到同類型,可能因為物以罕為貴,舊的字體原來往往比較吸引我,真的,沒被問到,也沒朝過這方向想。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特朗普當局擬關閉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你認為若其關閉是否可促進全球和平穩定?►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