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7
大欖隧道新收費的博弈
大欖隧道專營權將於5月屆滿,並將轉交政府管理。由於大欖隧道能夠分流屯門公路車流量,過去專營的私營公司,自然追求利潤最大化,隧道收費定得比較高,未能充分凸顯分流作用。專營權屆滿前夕,政界、地區人士紛紛要求大幅降低收費水平,以協助解決屯門公路的擠塞情況,有建議在非繁忙時間收10元以下,甚至免費。政府最後提出新的收費方案,即使已經大幅下調收費,社會各界仍嫌減幅不足。政府被議員追問下,承認一年營運成本4億多元,新收費制度下可望有7億多元的收入,即有約3億元「盈利」。政府強調收費高於成本,是因為要同時顧及交通流量管理,不能令隧道「塞爆」。
換言之,政府不將收費下調至成本水平,是基於交通管理,在政府財政緊絀的時候,出現「盈利」只不過是副作用而已?
在大欖隧道新收費制度下,政府每年料有約3億元「盈利」。(運輸及物流局fb圖片)
專營權下的收費模式的確比較貴,私家車及的士收費固定為58元,新收費私家車分時段收18至45元,的士則固定收28元,政界最不理解為何私家車繁忙時間收費維持在45元及一般時間收30元的高水平,由於屯門公路免收費,相信較難吸引私家車改用隧道;商用車收費減幅較大,新收費劃一為43元,減幅達33%至80%,估計政府打算協助物流業發展,因為洪水橋將發展為物流中心,貨物能經大欖隧道接駁到機場及貨櫃碼頭,所以定出低收費標準亦屬合理;不過最令人費解的是雙層巴士減幅最大,由213元減至43元,由於短期內乘客無法受惠,巴士公司得益亦有限,反而隧道減少了一筆原本固定的收入,令人摸不著頭腦。
在新制下,政府預計屯門公路最繁忙的一個小時,可以減少300架次車流,有助紓緩擠塞。同時,政府指收費高於成本,是不想令到隧道塞車,三隧分流亦是基於有關原則而制訂,大欖隧道並非先例。不過,有分析指出,政府過去一直以收回成本、用者自付為管理原則,隧道專營權已經屆滿,實際亦已收回成本,作為公共資產,收取高於成本的收費,並不符合公共管理原則。另外從管理角度看,政府交通管理的說法亦未必成立,假如大欖隧道既要收費又塞車,車主自然會回歸免費的屯門公路。
大欖隧道收費降低,可減少屯門公路車流。(Shutterstock)
筆者認為,公共收費雖然應以收回成本為大原則,政府財政亦應以收支平衡為中心思想,但不能說政府收費項目不能高於成本,政府雖然不應追求利潤,但收支平衡應以政府整體角度來看,目前政府面對千億財赤,個別部門爭取營運上有「盈餘」,減輕政府財政壓力,是合理的做法。不過,政界仍然要求下調收費,要求新制運作一段時間後,全面檢討各項數據,以調整個別仍然較高的收費。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