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4
投機進化論
對價值投資者來說,投機給人一種離經叛道的感覺。投資需要經過詳細分析,了解投資項目的內在價值、長遠前景後再作出投資;投機則是追蹤消息、熱錢走向,短線賺價差的一個遊戲。然而,今時今日,投機與投資的界線似乎愈來愈模糊,這文章想討論一下,拋磚引玉。
先了解一下從前的投機模式。提到投機,一定要說16世紀荷蘭鬱金香事件,當年大眾瘋狂炒賣鬱金香的花卉及種子,最後當然慘烈收場。另一個例子是2000年科網熱潮,一眾沒有盈利的dot com公司被投機者炒到股價飛天,熱潮一過,跌到一仆一碌。這些投機炒賣事件有些共通點,就是把一些無價值的東西大炒一番。還有,炒賣的參與者多是一些平凡人、普通人、散戶,甚或A股狂潮中的大媽。
基於從前的投機模式,價值投資者不作投機尚算合理。一般散戶,有正職,很難有太多時間與心力去追蹤股價上落,反而長線投資只需要捉一些遠景,找一些未來光明的商品與企業,作深入分析後買入便持有,定期追蹤一下,這相對可行。另一個原因是「大雞唔食細米」,不作投機因為回報有限。久不久一些細價股短時間升三成,若你有1000萬元身家,你敢放多少到一隻細價股?風險高,金額不會太高吧。若只投資幾萬元,回報只得一兩萬元,不如把整副身家投資穩當項目,一年收息5厘也有50萬元。
投機的進化,讓保守的投資者多了一個低風險參與投機的機會。(Shutterstock)
加上,投機這些細價股,似乎是「虎口中搵飯食」。因為這些細價股少人關注,不同於一些大價股,每出業績也全城報道,投資者輕易取得分析評論意見,細價股則要花倍計時間自行研究,難度與風險亦相對高。
近十多年,所謂當炒的投機項目是Bitcoin、Magnificent 7等,它們的故事或盈利模式都是十分「無價」,世上只有它們做得到,只有它們擁有這個地位,是謀取暴利那一類。而參與相關炒賣的人對投機項目都有一定了解,包括擁有大量資金的機構投資者。以Bitcoin為例,一般散戶可能不懂,因而未有接觸過,有信心大手投機的都是對這些投資項目有相當認識的人。這現象與歷史不太相同,以前分享過對「今次不同了」的看法(見連結),有興趣不妨重溫。
今時今日的投機模式改變了不少,即大升特升的股票為一些有盈利有價值的大價股,它們不但能吸納超大量資金,升勢又能持續好幾年,升幅亦以十倍計,與多年以來對投機模式的認知有所出入。
例如小弟早前分享過的「順勢投資法」,過去8年回報近廿倍。試想想,若你身家有100元,放10元作投機,這些有價值的大股價,數年後輸極可能仍有幾元,但原來有機會出現廿倍回報,身家突然多了200元,相當可觀。而且,餘下90元身家,照樣可以保守投資。投機的進化,讓保守的投資者多了一個低風險參與投機的機會。
由於這些投機概念相當有趣,小弟整理了一個投資倉出來作個實驗(見連結),有興趣不妨看看。
相關連結:
投機倉實驗 - 唔好抄功課呀
今次哪裡不同了-上
討論泡沫 今次不同了?係時候爆煲未?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成人亦會專注力不足?嘉賓分享中年確診過度活躍症+自閉症過程!►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