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4
香港要從「留學品牌」走向「留學經濟」
在香港面臨巨額財赤之際,如何推動經濟多元化,成為本港亟需解決的課題。
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拓展「留學經濟」,不僅有助於特區政府節省教育開支和提升大學收入,更重要的是透過教育產業化,為本港經濟注入動力,從而惠及經濟民生。
巨大經濟利益,海外前車可鑑
參考歐美國家發展留學產業的成功經驗,他們透過吸引國際留學生,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例如,2021/22學年,美國的100萬名國際留學生為當地經濟貢獻了約338億美元(約2626億港元),支持了335萬個就業崗位;英國在2018/19年度的27.2萬名國際留學生,為該國帶來了259億英鎊(約2542億港元)的淨經濟效益;2022年法國的國際留學生,產生了13.5億歐元(約110億港元)的淨正餘額;2020/21年瑞典國際留學生的經濟影響,估計在35億至40億瑞典克朗(約25億至29億港元)之間——即使瑞典的留學生絕大部分以短期交換生為主。
歐美國家的成功案例,印證了教育產業的經濟潛力,這些經驗為香港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事實上,為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2009年施政報告已提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其中一項就是教育產業。教育產業非僅指專上教育範疇,還包括探討增加在基礎教育範疇收取非本地生的可行性,只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而未有落實,如今香港完全有能力達致。針對具體做法,筆者有以下建議:
1. 增加非本地生學費:早前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未來3年將調整對八間大學的撥款,並相信香港的學費仍然有競爭力。筆者贊成在不影響市場競爭力的前提下,逐步調升大學非本地生的學費,在資助與吸引學生之間求取平衡。雖然香港提供了「一帶一路」獎學金吸引學生,但此舉旨在「搞旺個場」,最終還是希望能夠在「一帶一路」地區形成「留學香港」的風潮,從而自負盈虧來港留學。
筆者贊成在不影響市場競爭力的前提下,逐步調升大學非本地生的學費。(Shutterstock)
香港教育得天獨厚的優勢,除了與國際接軌之外,同時亦與大灣區以至整個中國大陸接軌。正如國家公布自去年7月起,非中國籍的港澳永久性居民也可申請回鄉證,以便利他們往來內地營商、旅遊和探親等。本港應該乘國家對外開放之大勢,積極吸引留學生來港讀書,讓他們看到畢業後留港也好,或前赴內地拓展事業人生也好,都大有可為。
2. 帶動地產市場:不少人都關注大學宿位不足問題,筆者認為毋須過慮。首先,如果宿舍是以公帑興建,則應優先留給本地學生。以筆者當年留學英國的經驗為例,當地將較便宜好住的宿舍留給當地學生,而最舊和最貴的、以商業化運作的宿位,則給予留學生租住,而非由納稅人補貼,這種做法香港也可借鑑。其次,大學可聯同私人發展商興建或改建宿舍予留學生租住,而大學附近的屋苑也會吸引留學生的注意,香港實在不需要以宿舍去吸引留學生,優質教育和未來面向中國的發展前景,才是關鍵。
3. 帶動消費市場:留學生在港居住,總得生活和消費,因而也可帶動零售、飲食等一系列服務的增長。與此同時,學生家長也會來港探望子女,留港過夜,從而帶旺酒店、旅遊、餐飲、零售等市場,為本港經濟注入動力。
星銳意搶學生,推「陪讀政策」
4. 拓展基礎教育非本地生市場:筆者建議在中學階段嘗試收取非本地生,並以直資學校做試點,然後檢討成效。容許直資學校收取一定比例的非本地生付費入讀,目前不論中學或小學,每名學生的單位成本不足10萬元。10萬元一年的學費,對於有能力讓子女到外地升學的家長來說,絕對是一個可以負擔的數字。向非本生收取學費,一來可以增加學費收入,二來可免除納稅人的負擔,更何況是家長可能一起來港陪讀,從而帶旺本地經濟發展。
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收取非本地生,真正要理順的是陪讀簽證問題。新加坡早已推出陪讀政策,容許留學生的母親、外婆或嫲嫲中的一人可以申請陪讀准證,在當地合法長期居留。申請陪讀簽證的學生年齡需符合3至16歲,一年後母親更可在新加坡合法工作。正當鄰近的地區和國家都非常銳意地搶學生,香港也應趕上。
金融地產待振興,須覓新動力
綜上所述,發展留學經濟不僅能帶動相關產業,更能為香港經濟開拓新的增長點。香港長期以金融和地產作為經濟支柱,但目前經濟環境低迷,兩大龍頭產業有待振興。在此背景下,各行各業應積極尋求突破,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教育方面,通過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打造留學品牌,發展留學經濟,不僅能促進教育事業的進步,還能帶動本地經濟,改善民生,絕對是雙贏之策。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