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山杖當拐杖 容易手攰兼勞損!增加長者跌倒風險
近日在戲院熱播的紀錄片《香港四徑大步走》,越野跑者的毅力與片中的香港郊野壯麗景色,同樣迷人。適逢行山季節,身邊不少老友記閒時抓起行山杖,登山踏青去,偶爾也會把行山杖當作拐杖,但覺走在街上也可穩妥一點。專研社區安老的職業治療師劉志豪(David)一聽,立即說「一杖二用」萬萬不可,提醒長者誤用行山杖逛街行公園,長遠甚至增加手部勞損和跌倒的風險。
老實說,之所以把行山杖充當拐杖,無非為了慳錢兼方便,手杖外觀又可「掩人耳目」。不少老友記覺得,手持拐杖易顯老態,象徵體能衰退,非常抗拒。對於自尊心較重卻又開始步履不穩的長者來說,行山杖傷健皆宜,容易接受得多,也是照顧者游說老友記接受輔助步行器材的「起步工具」。究竟出了甚麼問題?
不少登山者慣用行山杖,減輕腿部負荷。
(圖:Dmitriy Ganin@Pexels)
拐杖腳墊吸震 穩定助行
「行山杖的設計,適合在泥濘與沙地環境輔助登山,抓紮地面的方式也跟拐杖不同,並非用作日常走路之用。如果在城市的行人路,行山杖壓在路面石屎的衝擊力,會比一般長者拐杖更大,手掌容易隨之愈抓愈緊。」STEP Health註冊職業治療師劉志豪解釋,原來拐杖腳墊多為塑膠材質,有輕微吸震效果,衝擊力遠較行山杖低,好讓老友記走路時舒服又穩定。
如果繼續把行山杖當拐杖,在石屎路上行走,雖然沒有即時風險,然而手掌承受來自地面的衝擊力日積月累,有機會令長者手部勞損。例如手指與手腕關節痛楚,手掌容易疲累,扶扙不穩,反而增加跌倒的機會。
行山杖的腳墊物料,有別於拐杖。若長期把行山杖當作拐杖,日常在街上走路時使用,有可能會造成手部勞損。
(圖:PNW Production@Pexels)
那麼可否改用摺合式拐杖?它具備拐杖功能,外觀輕巧,方便攜帶又容易收藏,老友記較易接受。
劉志豪認為,摺合式拐杖較適合輕度步行不便,只需要短暫輔助步行的長者。箇中關鍵在於拐杖的承托能力,如果長者步行能力較差,拐杖的負荷也會較大。假若摺合式拐杖物料的剛性不夠,有可能令拐杖變形,險象橫生。
STEP Health註冊職業治療師劉志豪。
(圖:被訪者提供)
留意耐力與平衡力
「最重要是因應長者能力,去選擇合適的輔助步行工具。」這是專業範疇,需由職業治療師等專業人士介入,作出評估和建議。除了一般拐杖,三腳叉與助行器,也是考慮之列。
長者何時需要輔助步行工具,有跡可尋。如果老友記耐力差了,平日一口氣走完的路,現在行到一半就要休息,又或者曾經跌倒,平衡能力弱,照顧者不妨由此切入,建議長者接受評估。小至拍攝一段老友記走路姿態的片段,也有助治療師判斷其行動能力。
輔助步行的拐杖,長者適用。
(圖:被訪者提供)
想維持身體壯健,盡量延長能夠自由走動的自主歲月,就要未雨綢繆。在《香港四徑大步走》內,跑手參與的「香港四徑超級挑戰」,嚴苛至行山杖也不准使用,全靠一己體力與意志向前衝。筆者沒有這種能耐,惟有鞭策自己多做運動鍛煉體能,做個有耐力的照顧者。穩定心志的手杖,就在心中。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