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自主新一面!創新安老院主題電視劇《老是常出現》,輕鬆搞笑探討安老議題

樂齡自主新一面!創新安老院主題電視劇《老是常出現》,輕鬆搞笑探討安老議題

羅凱寧Stephanie
安老職人

  由石修、米雪、劉江、張雷、陳湛文、陳毅燊、劉沛蘅主演,近來大熱的電視劇《老是常出現》講述一群居住在安老院舍「彰老院」的長者的日常生活和故事,院舍住客有報社編輯、退休消防員等,除了一眾長者為院舍的未來爭取權益,也有很多住客帶來的安老創新,不但娛樂性豐富,更集集精彩,笑料爆燈。雖然劇集是以喜劇為主,但也不乏現今長輩居住在安老院舍的心聲和願景,與其說是一個以安老院為題的喜劇,筆者認為劇集更帶出了更多香港安老院舍的議題及反思,更是一反傳統大眾認為安老院舍的沉寂和納悶,創造新的可能性,劇中不但長輩的聲音被聽見,就連院舍住客都可以參與和主導院舍的生活。

 

尊重長輩話語權 安老院設立居民代表 

 

  劇中的「彰老院」居民代表由安老院舍住客一人一票選舉產生,由本是報社編輯、劉江飾演的戴勞國(老大)擔任。他的職務是為其他院友及院舍的發展提供意見,建設院舍的未來。他的競選政綱是:「建立自由的家園、用自由的身體、活出自由的靈魂。」老大在他的競選政綱更高呼「不需要約束衣,不需要插胃喉,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不需要監督,生活由住客話事。」甚至更率領住客一同在安老院花園焚燒約束物品、鼻胃喉管、拐杖等。伴隨老齡化及護理需要,這些物品會經常在安老院被使用,而在院友眼中這些卻是約束他們自由而不希望受制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開始愈來愈多人關注長者約束的問題,近年更有機構提倡「減約束」計劃,冀透過除去長者身上不必要的枷鎖,並提高其自理能力,改善長者的身心健康,還他們自在、有尊嚴的生活,筆者也在早前的文章分享過有關計劃(  進入「減約束」的時代:維護長輩尊嚴與自由,拆解約束背後根源性問題 ), 事實上,現在不少院舍也已經減少使用安全帶、約束衣、T字防滑帶等工具、使用更多其他不同的輔助用品和透過吞嚥訓練而拔掉鼻胃管的案例。安老服務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作出了新的變革,長輩的話語權及尊嚴更開始備受重視,劇集中「彰老院」住客成立的住客委員會更是在不少國外和香港的新型院舍成為的趨勢,委員會可以參與討論營運,甚至可以提出意見作出改善,除了可加強住客的參與度及歸屬感,住客更可在參與的過程中提出建議,令院舍服務質素更切合他們的真正需要,從而提升生活質素。

 

樂齡自主新一面!創新安老院主題電視劇《老是常出現》,輕鬆搞笑探討安老議題

由劉江飾演的戴勞國(老大)本是報社編輯,他的職務是為其他院友及院舍的發展提供意見,建設院舍的未來。 他的競選政綱是:「建立自由的家園、用自由的身體、活出自由的靈魂。」( 圖片來源 : ViuTV )

 

生活社區內實現夢想清單  通用貨幣提升趣味互動性

 

  在「彰老院」中,住客之間的情感聯繫非常緊密,形成了一個像家庭般的生活社區。劇中更有一對角色是曾偉明飾演的程國茂(貓叔)和吳浣儀飾演的方洛琳(貓嬸),這對夫妻共同生活,在院舍彼此照顧,現實上亦有不少夫妻選擇一起住進安老院,不僅方便對有護理需要的長者照顧,也能讓夫妻在共同的環境中保持情感的連結。住客們對大家喜好、生活習慣、過去瞭如指掌, 當中有一個特別的活動是為每位院友制訂個人的「Bucket List」(夢想清單),這是一個列出每個人希望在生命中完成的事情的清單。院舍致力於幫助院友實現這些心願,這不僅讓長輩們有機會分享自己對生活的熱情與理想,也讓其他院友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未了心願。這種分享不僅增進了院舍職員與院友之間的親密感,也營造出更為和諧的院舍氛圍。

 

  而劇中更出現了院舍獨有的虛擬貨幣「老大幣」,引發一場搞笑又別開生面的「經濟風潮」。一班院友利用「老大幣」追求財務自由,如開設魚蝦蟹賭局、塔羅占卜服務,最後把「老大幣」用於院內商店兌換零食,當中出現了很多爆笑的劇情,其實這種模式在國外,尤其在日本也非常盛行,筆者曾經參觀過一家名為「夢之湖」的長者日間中心,當中他們正正是在中心推行專屬貨幣 - (YUME),長輩可透過小任務來獲得「夢幣」(YUME)如自行將餐具放回收納盒、或是幫忙折疊毛巾澆水拔草,甚至充當導賞團的導遊。整個「夢幣」(YUME)都是一個復健機制,同時是訓練長輩的思考和計算能力,以預防失智和延緩退化,令院舍變成了一個充滿趣味和遊戲性的地方(詳細內容 : 安老|從「幫他做」到「讓他做」!「自立支援」照顧模式 重拾長輩尊嚴及自主權)。 安老服務近年開始出現了不少新思維與變革,從以往千篇一律、刻板的照顧模式,轉變為打造有趣味性、互動性、自主性的生活環境。這不僅增進了住客之間的互動,還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更多的樂趣與成就感。這種模式展示了如何透過創新思維,讓長者不再只是被照顧的對象,而是能夠主動參與生活、享受生活的一份子。

 

樂齡自主新一面!創新安老院主題電視劇《老是常出現》,輕鬆搞笑探討安老議題

在「彰老院」中,住客之間的情感聯繫非常緊密,住客們對大家喜好、生活習慣、過去瞭如指掌,形成了一個像家庭般的生活社區。( 圖片來源 : ViuTV )

 

情感維繫與理解  共創認知障礙友善社區

 

  另外劇中更有提及一些長輩及照顧者面對的問題,如認知障礙症,現時全球每3秒便有1人確診認知障礙症,而本港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便有1名患者,85歲以上患病比率更高達三分一, 情況不容忽視。而劇中由石修飾演的彭廣德(Peter)便是一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的士司機。Peter的母親是彰老院的住客,但在母親去世後,他的病情惡化,甚至一度忘記了母親的離去,由於認知障礙患者失容易去短期記憶,往往容易忘記一些近期發生的事,恍如事情從未發生一樣,就如劇中其中一個情節中,Peter和米雪飾演的蓮妹一起到餐廳用餐,但由於認知障礙的影響,Peter竟然忘記自己已經吃了三份牛排的套餐。面對這樣情況,蓮妹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為了不冒犯Peter,她只好頂著肚不吃下去,這一幕真實地反映了許多照顧者及家人在所面臨的困境,讓觀眾感受到照顧者在這種情況下的無奈與掙扎。儘管Peter看上去依然年輕瀟灑,但認知障礙卻可能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身上悄然發生,雖然Peter患上認知障礙,但在卻在「彰老院」度過了愉快的時光,甚至為他舉辦了懷舊市集,更在阿飛(陳湛文飾)和老大的幫助下,終於回憶起與蓮妹(米雪飾)的美好時光,並在他們昔日分手的地方重聚。 Peter的故事雖然展現了認知障礙對患者及其親友的影響,但卻讓大家意識到在照顧認知障礙患者的過程中,情感的維繫與理解的重要性。 社交支援可以來自家人、照護者,甚至是參加新的活動團體。而不少研究亦顯示,社交、智力和創意活動有助於提升患者的情緒和健康。有意義的活動能幫助人們建立社交關係,並與周圍的世界保持聯繫,對於提升生活質量和減輕孤獨感非常重要。

 

樂齡自主新一面!創新安老院主題電視劇《老是常出現》,輕鬆搞笑探討安老議題

劇中由石修飾演的彭廣德(Peter)便是一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的士司機。由於認知障礙患者失容易去短期記憶,往往容易忘記一些近期發生的事 ( 圖片來源 : ViuTV )

 

  筆者曾走訪過許多國外的院舍,認為這部劇集在香港的場景中描繪了許多安老院內發生的故事和未來的趨勢。或許未來香港會出現更多有趣且充滿活力的安老院。筆者對於這部以安老院為題的本地製作感到鼓舞,因為它傳遞了正面的訊息。希望這種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能夠得到更廣泛的採用,改變大眾對安老院的固有印象。這也是筆者營運安老院的初衷,期待未來能夠創造更多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若有興趣,也歡迎瀏覽筆者早前撰寫的專欄。(引入「以人為主導」服務、實現北歐式樂活精神!安老院如何蛻變成「長者生活社區」、實踐安老願景?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