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2025
以清代老翡翠作幌子?不能通過科學檢測的B+C貨,為何在市場上流通?
關於所謂清代老翡翠,我已經多次撰文指出絕大部分在市場上流通的所謂清代老翡翠,都是名副其實的B+C貨,但幾乎所有所謂清代老翡翠的擁有者,為了維護本身的利益,鍥而不捨地提出不同的論述,試圖說服市場:清代老翡翠真實存在之外,還價格便宜,是非常理想的投資工具。
市場上的所謂清代老翡翠,全部不能通過科學檢測這一關,因此被定性為B+C貨。有貨主不服,多次向檢測機構交涉,要求檢測機構修改檢測結果,最終當然是無功而還。
數年前一位內地人帶了十一枚翡翠手鈪來香港檢測。檢測之前,貨主要求買家支付訂金,買家當然不搭理。檢測結果出來之後,貨主頓時灰頭土臉,匆匆跑回內地。這種尷尬的事情,最近十年八年經常發生,令到我有點麻木!
一塊翡翠是否天然翡翠,即是A貨,還是B+C貨,是有國際認可標準的。所謂清代老翡翠的擁有者試圖改變這一個現實,最終當然是徒勞無功!
最近有人發表一篇文章,一開篇便為其後的論述埋下伏筆,指「《翡翠分級》國家產業標準於2010年3月1日開始實施,該標準主要是針對新坑開採、加工的『天然未鑲嵌及鑲嵌磨製拋光翡翠的分級規則』。在2010年以前,國內市場上流行的各種坑口開採、加工的翡翠製品並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規範量化指標認證體系。因此,《翡翠分級》標準未必完全適用於民國以前加工製作的老坑翡翠製品的檢測與認證!」
天然翡翠手鈪 香港保禾利
之後又說「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翡翠製品常採用過酸燉蠟的工藝方式來優化翡翠表層的色澤。這種製程使用的是蟲蠟,屬於有機物質,會在老翡翠製品表面形成結晶化的有機物保護膜。這種傳統翡翠加工技術只是改善了翡翠表面的呈色特徵,並沒有改變翡翠製品的內部結構,過去被業界認可為A貨範疇。然而,按照《翡翠分級》標準的考量,這些老翡翠製品被降低為B貨或C貨。」這是胡說八道!清代和民國時期有沒有用過酸燉蠟的工藝方式來優化翡翠表層的色澤已無從稽考。就算有,也不會對檢測結果構成任何影響。檢測機構用紅外線、顯微鏡輔助觀察翡翠內部結構有沒有受到破壞,即是漂白(Bleaching)、有沒有外來填充物環氧樹脂,即是上色(Colouring)。如果有,說甚麽也沒有用,即是B+C貨。更何況,附在翡翠表面的蟲蠟可以隨時抹去,貨主為甚麽不這樣做,還他們手上的翡翠一個清白?說到底,他們手上的所謂清代老翡翠,全部是用現代高壓煲灌色的,根本就不可能清除!
北京故宮藏清光緒御制翡翠九獅蓋爐
最後又說「現代檢測技術對老翡翠的檢測結果往往不理想。有報導稱,流傳可考的清代翡翠在現代機器檢測下,99%會顯示出是B貨。」以上這些說話的潛台詞是甚麽?當然是想對普羅大眾進行潛移默化:通過不了國檢的皇家翡翠是真正的極緻美,晶瑩剔透的水嫩靚麗,使人欲罷不能,傳聞中的龍石種翡翠,都是清代翡翠代名詞!收藏佩戴皇家翡翠的人都是有福之人,再過去,或許我們不被理解,但在未來,我們必將璀璨明亮!
撰稿人除了在文末留下電話,還自稱是翡翠收藏道路的一盞明燈!至於讀者們信不信他,我想讀者們自有判斷,不用我多費唇舌!
順帶一提,清代翡翠存在於國内各個大型博物館,尤其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翡翠擺件、首飾,全部是名副其實清代老翡翠。另外,拍賣市場間中也會出現一些清代老翡翠拍品,這些拍品大部分可以通過檢測,不能通過的,便是現代B+C貨,並不存在所謂「過酸燉蠟的工藝方式來優化翡翠表層的色澤」這回事!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醫護之選 | 維柏健【加拿大關節銷售No.1】指定產品買1送1 (優惠期至25/2/2025)►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