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4/06/2013

退市不出奇 加息仍遙遠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雷鼎鳴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

    雷鳴天下

    本欄逢周五更新

  上周香港與美國股票都曾大跌,有點小股災的味道,原因顯然是在炒作美國量化寬鬆政策何時退市。記憶所及,97年10月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那一天,我剛在北京開會,08年9月金融海嘯出現時,我也正好在東京開會,上周四則在上海開會,怎地幾次股災我都不在港?只見同行開會的曾淵滄不斷要回應香港記者的電話查詢,我則按習慣把手機關掉,樂得清閒。恒生的總經理馮孝忠信息靈通,我可靠他掌握最新消息,不亦樂乎。

 

  究竟聯儲局及伯南克說了些甚麼,會使人認為美國快將退市?其實他們說的並不多,在6月19日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發布的新聞中,它只是說現時的買債政策會繼續下去,將來買債步伐可能加快或減慢,並重申現時把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0至0.25%的策略,在失業率仍在6.5%以上時,不會改變。伯南克本人也強調「如果你們從我的談話中所獲得的結論是我們將於明年年中結束購買債券政策,則實屬錯誤,因為我們的購買動作將與經濟實況互相聯繫。」「目前尚未訂出決定性或既定計劃」問題是聯儲局把明年失業率的預測下調至6.5%至6.8%,QE3退市的參考目標已非遙不可及,這便容易使人炒作新聞,說今年年底便會減少買債,明年中便會完全不再買入新債。

 

不跌至6.5%或以下政策不變

 

  美國量化寬鬆政策行之已有幾年,我們可稍為回顧一下它的發展過程,才可幫助我們判斷美國甚麼時候真的會退市,2008年11月25日聯儲局宣布會買入6000億美元(下同)債券,其中5000億是用房地產作基礎的證券(MBS),此等證券,在當時的次按危機環境下,毒素甚高,銀行持有它們,十分驚慌,聯儲局買走它們,目的正是要重建對銀行體制的信心,當然若無此政策,美國經濟恐怕會步30年代大蕭條的後塵。伯南克師承佛利民對大蕭條的研判,終使美國避過一劫,此可視作QEI的上半部。到了2009年3月18日,聯儲局宣布加注,要買入7,500億MBS,另加3,000億政府長債及1,000億機構債券。這是QE1的下半部。

 

  到了2010年11月13日,聯儲局稍為改變政策,MBS已買得差不多,改為宣布買入6,000億長債,目的已從替銀行資產解毒改為把利率維持在低水平。此乃QE2,此策對失業率回落似乎作用不大,2011年9月21日聯儲局變招,推出「操作扭曲」(Operation Twist),賣掉短債,買入同量的長債,希望使人相信息口長期會低企,鼓勵投資,但失業率仍是居高不下。

 

QE3見效中失業率目標近

 

  去年九月,伯南克在傑克遜洞(Jackson Hole)的銀行家會議後,參考了其舊同事伍德福(Michael Woodford)教授的建議,又再出新招,宣布會每月買入400億MBS,到了12月,又再宣布會每月另購入450億長債,等於每月增購850億債券,直至失業率回落至6.5%以下。此乃QE3也。我當時曾在報刊撰寫文章,分析此事含義,認為頗有可能起到效果,因為此政策的目標是預期管理,投資者過去擔心經濟一旦好轉,息口便會上升,故不敢勇進投資,現時聯儲局卻給予明確信息,失業率不跌至6.5%或以下,聯儲局政策都不會變,大家不用無謂擔心。但現在6.5%的指標已非可望不可即,再加上過去大半年QE3的確生效,現時市場擔心退市並不出奇。

 

  美國退市會有甚麼影響?聯儲局過去雖有大量買債,但銀行因而新增了儲備,卻只把儲備放在「倉庫」中備而不用,以求壯膽。美國貨幣量M2的增長率,從08年9月至今,平均年增長率只有6.86%,甚是溫和,因此通脹也低企。現在若走相反道路,可能只是把銀行倉庫中的,過剩儲備抽走而已。至於息口,若退市的話,少了聯儲局借錢給美國政府,利率應有上調壓力,港人買樓,不可不防。但我同意伯南克所言,加息的時間應仍在遙遠的將來,退市不等於息口立時上升。

 

轉載自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親友自殺離世遺屬如何自處?身邊親友應該怎樣陪他們走出人生最低谷?► 即睇

我要回應4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Dick_Chan發表於 2013-6-26 10:58 AM
  • #5
  • 大家都看淡,但我卻看好。雖然中國經濟不佳,但我個人認為,5年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不振,國內靠基建及內需拉動經濟,經歷五年,相信基建和內需的動力已耗得七七八八。然而歐美經濟尚未完全恢復過來,所以近年國內GDP增長減少是可以理解。但美國經濟恢復加快,已達致聯儲局積極考慮退出QE,如果當歐美經濟從新上軌,則中國出口有望從新帶動GDP增長,即第三個個引擎從新運轉,我期望第四季在歐美有什多消費假期的需求帶動下,國內經濟有望保持7.5%增長。即便預期落空,消費不振,人行仍有減存金率和減息提振經濟的手段可用。我深相中央力保7.5%經濟增長目標必能達到的。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ks388發表於 2013-6-24 09:34 PM
  • #4
  • 教授信心滿滿 vs 國內指數顯示信心盡失.....

    煩經濟通 delete 03 回應.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tjy發表於 2013-6-24 03:33 PM
  • #3
  • 全球股市有幾千個基金在搵食,其僱員全是精英中的精英,他們千方百計謀取大利,股市的難測性可想而知。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ks388發表於 2013-6-24 01:32 PM
  • #2
  • 教授可能太樂觀了,等看好戲,下半年會出現很大的經濟動盪,加息周期會突然令大家措手不及,正如國內近日拆息突大升,已是會出很大問題之先兆!不同太久,年尾前將有結果讓大家看.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