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5/02/2022

不改心態難清零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原本今日寫股,但見昨日爆4500宗疫(圖一),故改寫疫。京官如有這「症」績,必炒,但港官在兩制庇蔭下,仍可在位。無問題,只要之後抗疫有成,可以忍你,但如果不改抗疫心態,仍是口講清零,實則躺平,點忍。有個建議,如日爆1萬宗疫,今時抗疫的負責官員集體請辭,讓位賢人好不好? 

 

 
  今時疫病已壓垮了本港醫療系統,衞生署已講不少之前的醫療服務要停,醫院無足夠床予新冠疫病患者,而要人家居隔離,但又無醫療跟上,不就是叫染全家?好命的,就自己好,不好命就「冚家富貴」,想不到這是一向醫療一流的香港現況,為甚如斯?不也就是那班無前瞻、無危機意識的AO官?
 
  爆鑊了,AO官就推出連串嚴厲措施,宗教場所,關;家庭聚會,刪;檢疫、打針、攞籌……。假如這些措施在過年前就提出來,相信就沒有今時的日爆千疫,亦不用累街坊排十多個鐘,無病都排出病。
 
  是甚麼讓AO官無前瞻、無危機感?就是他們心底裏不信國內動態清零的一套,而傾向歐美失效政府的與病毒共存的一套。看,新加坡也不是由「清零」,而在病疫肆虐無力遏疫後低頭與病毒共存?
 
  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在一個訪問中清楚指出,「與病毒並存」是「與病毒共到黃泉」,訪問看「盧寵茂反對與病毒共存」。
 
  不少人謂清零的負擔太大,Bloomberg在2月12日就有文反對清零,Hong Kong is Not Wuhan, It Can't Afford a Lockdown ,但同個Bloomberg在2月9日就有文謂中國的清零策略有益世界。題目是Why the World Needs China's Covid Zero Strategy。前後矛盾,政治文章而已。
 
  歐美政府之前也曾封城抗疫,有一定成效,但當選民和資本家以封城阻搵食而反對時,歐美政府就放棄,感染人數更爆炸式上升,他們以為可以達到人人染疫就做到群體免疫,這個消極做法不是沒有後果的。最近世衞發表報告謂新冠後遺症多達200多種。意大利天主教聖心大學研究指出新冠疫後遺症與非典後遺症類似,影響是年計(圖二),疲倦、呼吸困難、胸痛,是最常見,這些後遺症可以維持多久?今時不知,但如長期持續,對個人健康、對國民經濟損害有多大?

 

 
病毒清零才是健康之道
 
  因此與病毒決絕的清零,而不是要人人染疫的與病毒共存,才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之道。
 
  只要港官認識清零是唯一之選時,就要著手補鑊,今時困境是:
 
  (1)病者多、床位不足
 
  這就只好用上方艙醫院,在一切有蓋場館設方艙醫院,將患者自家中移出。居家隔離,在香港是絕不可能,不少家庭是只得一廁,不是三房兩廁,怎可家居隔離而不感染到家人?沒床就打地舖,將患者先集中,移離再感染他人的可能性,才可以截斷病毒鏈的傳播。
 
  (2)廣宣傳
 
  在方艙醫院未建起時,也應利用傳媒,尤其是電視,教導必要時居家隔離的防疫安排,亡羊補牢再不做便晚,如何做,衞生署考慮。
 
  (3)請重視中藥
 
  政府對居家隔離者,有甚麼醫療建議,總不能只是瞓、瞓、瞓嘛,中國的連花清瘟膠囊對新冠病患者有一定醫療效用,美國醫學機構也有報道(圖三),明白衞生署對建議用藥有不少顧慮,但死馬都要當活馬醫嘛,不醫,馬一定死實。

 

 
  如果港衞生署認為連花清瘟膠囊無效反而有害,就請教導居家隔離者要服甚麼藥,還是乜藥都不服,在家等、等、等。
 
  筆者亦請傳媒朋友在港府的疫情新聞會上提問:家居隔離者要自我食甚麼藥?有答案,可以大大造福病人。
 
  (4)不要以檢測、谷針為唯一工作目標
 
  檢測、谷針要做,但今時如檢測後而不隔離,則檢測何用,打了針不是可防中招,只是可免中招後發展成重症,此即打了針而染疫仍有可能,打針染了疫而仍無隔離與治療,叫市民怎好?因此衞生署要對今時醫療劣局,提出可使人安心的醫衞行為建議,光等是最使人失信心。這些心靈雞湯在目前情況,是有需要的。
 
  (5)擴大封樓
 
  今時已有不少封樓措施,只是封的時間短,未做足必要事務(認真檢測、隔離)就放人,使到封而不密,今時國家支持有人手了,請擴大封樓以至封小區,做好圍城、圍點才是,在此港官要放棄一個絕對錯誤的思維,就是人權自由,看圖四,此圖充分反映,你的人權自由,是要社會埋單,如人人講這類自由,不自我約束,甚麼防疫都無用,筆者並非光言外傭,港人自己也是,不去車公廟、不去拜年,有今天之禍?

 

 
  國家有了支持,還需要港官有肯承擔、肯真幹,做好一定的封區、隔離才可有望清零。
 
  唔好話我神經過敏,這段新聞錄音,有關去深圳開完中港聯手抗疫會後的負責人安排,請留心最後一句。特首是否要解解話呢?不改心態,難病毒清零,但香港就可以清零。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醫護之選 | 維柏健【加拿大關節銷售No.1】指定產品買1送1 (優惠期至25/2/2025)►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6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GreatChinese發表於 2022-2-15 09:05 PM
  • #7
  • 香港不和病毒共存,可惜病毒要和香港共存!

    動態清零,即是搬龙门?不是搬龙门,而是動態龙门!

    話動態清零,不如話動態共存好过。

    香港抗疫,不是林郑话事,不是共产党,不是中央,不是习大大话事,而是病毒話事!

    清零 vs 共存? 餓死vs病死?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潛龍發表於 2022-2-15 04:09 PM
  • #6
  • 這次香港第五波疫情可能是反修例風波的延續。疫情以來,高官的防疫決策都以專家的意見為根據,而最「突出」的專家莫過於袁國勇,電視上可看到他屢次帶領防疫人員檢查和分析大廈和餐館的防疫漏洞,這些簡單的物理分析需要一個教授來做嗎?成了一個防疫領袖之後,他的意識形態就變得重要。不用說他在疫情發生初期發文章不科學地指病毒源自武漢,他一直對與大陸通關的防疫要求諸多批評,而對與外國通關熱切期待。大家可留意他用的「全面通關」,不是與大陸通關。最近他提出的「逆向隔離」,擺到明就是除長者外與病毒共存。第五波疫情初期,明知Omicron比其他病毒株傳播力高幾倍,但防疫措施卻沒有立即做到之前最嚴重的程度;明知有效傳染數(Effective reproduction number)大過1,不去收緊防疫措施,不是培養病毒是什麼!最危險的是政府口講「清零」,hidden agenda 卻是「與病毒共存」,很多人會因為看不清而斷送生性命。只要香港實行「與病毒共存」,就完成特朗普的令香港與大陸隔絕計劃。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潛龍發表於 2022-2-15 12:21 PM
  • #5
  • 香港什麼時候可以實行「與病毒共存」?一方面要看病毒的毒性弱到什麼程度,我們可以承受;另一方面我們準備好沒有。香港現在疫苗接種率仍然偏低,尤其是在小童和長者這兩個最脆弱的年齡段。用疫苗護照催谷接種,不要用增加確診數字的方法,因為數字上了去可能一發不可收拾。我們可以等第二代疫苗出現,例如Omicron疫苗和噴鼻式疫苗。治療新官肺炎的藥物還未準備好,選擇少,供應少,價格貴,副作用大。
    不要以為其他國家可以實行「與病毒共存」,我們也可以。要考慮彼此不相同之處。我們文化不同,我們不能接受大量親人死亡;西方的自由文化令他們政府無得選擇。我們經濟結構不同,當經濟癱瘓時,美國可以派錢,因為他們的債可以印鈔票去還。我們的疫苗,藥物和檢測試劑都是靠外來供應,當確診個案大到一個地步這些物資供應不能配合怎辦?
    玩股票我們會估轉折點的出現,對與錯自己負責。但涉及大量市民的生命健康,我們要務實一點,慢一步睇定些更好。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吡吡發表於 2022-2-15 12:04 PM via mobile
  • #4
  • 「與病毒共存」唔系人可以代病毒揸主意架,但病毒要与人共亡,就好多时無到人唔制架播!

  • 引用 #2 潛龍 發表於 2022-2-15 10:40 AM

    新冠病毒大體上會向毒性越來越弱和傳播力越來越強的方向進化。原因是如果一個病毒株的毒性強,以致患者死亡 ...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吡吡發表於 2022-2-15 11:58 AM via mobile
  • #3
  • 在內地,一個地方遇有疫情,所有公务员不准休假,立马圍封做到全民检测,香港呢?政府各部门优先停工在家集中精力自保,有良好嘅制度,真系豬狗做公務员都掂过碌庶架!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潛龍發表於 2022-2-15 10:40 AM
  • #2
  • 新冠病毒大體上會向毒性越來越弱和傳播力越來越強的方向進化。原因是如果一個病毒株的毒性強,以致患者死亡或者活動能力下降,就不能迅速將它自己傳開去;如果一個病毒株的傳播力強,迅速被它感染的人有了它的抗體,令他被其它病毒株感染的機會下降。結果就好似delta把alpha和beta的地盤吃掉之後,又可能被omega淘汰。不過,這不表示下一隻流行病毒株一定會比omega毒性弱,因為進化可能會像流感病毒一樣呈多線發展,一個病毒株的抗體對另一病毒株效力甚微。
    「與病毒共存」差不多肯定是疫情的下一個平衡點。一個好的戰略是到達下一個平衡點的過程損失最少,與及到達之後處於一個比較有利的位置。既然有些國家願意以身促進病毒進化,我們何不坐等其成呢。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