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2/2025

從李小龍、港產片到廣東歌,談香港文化IP產業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伍常

    伍常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客席講師,曾任職於佳士得美術學院及邦瀚斯拍賣行,在本地藝術界有多年工作經驗。熱愛中國水墨、詩詞、普洱茶、紅樓夢,一直致力在各大媒體平台傳播東方文化美學。

    藝術人的修藏物

    逢周一更新

  近月,因為「Labubu」和「哪吒」的成功,政府以至民間企業都開始多人談論發展「IP產業」的潛力和重要性。

 

  說到「香港文化IP」,上世紀50-70年代出產的公認兩大文化icon,分別是「一文一武」的金庸和李小龍。

 

  後來,隨着邵氏、嘉禾、新藝城等電影製作公司以及無綫電視的興起,誕生了不少享譽國際電影明星,包括成龍、李連杰、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張曼玉等。

 

  同期,我們也有幸見證著粵語流行曲的崛起,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鄧麗君、許冠傑、張國榮、梅艷芳、Beyond、王菲、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陳奕迅、楊千嬅等。

 

  可以說,「金庸武俠小說」、「李小龍功夫」、「港產片」、「廣東歌」構成了香港上世紀70至00年代的Pop culture核心,也很大程度地代表了香港在亞洲區內以及全球的軟實力。

 

  在這四大範疇上,讓我分享一些個人經驗。

 

  關於金庸,近日我在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參觀了「百年金庸 無盡江湖」 展覽。此次特展作為金庸博物館的預展,展示了金庸夫人所捐贈的多件珍稀物品,以及由港台收藏家借出的多件珍罕金庸相關物品,為未來的博物館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展示素材。

 


台北「百年金庸 無盡江湖」 展覽

 

  作為一個來自香港的觀眾,看後不禁慨嘆:金庸博物館 ⋯⋯ 為什麼會是台北?而不是香港?身在這個只知搞「盛事」而非做「實事」的地方,實在一言難盡。

 

  關於李小龍,我在去年獨自策劃的《李小龍:「五十年不變」攝影展》可算是一次「香港文化IP」的推廣試驗。展覽為期三週,期間我在位於銅鑼灣地鋪的展場接待了數以千計的觀眾,從第一身體會到李小龍(作為一個逝世了超過五十年的香港文化Icon)依然對於本地觀眾以及國際客人極具吸引力。

 


「小龍:五十年不變」攝影展

 

  根據國際媒體報道,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現正開拍新片《李小龍》,並計劃讓自己的兒子李淳飾演李小龍。談到為什麼想拍這部電影,李安說:「李小龍既不是完全的美國人、也不是完全的中國人,但他是中西方的橋梁,把中國功夫介紹給了全世界。」眼見全城對於《哪吒2》那種條件反射式的突然亢奮,真心希望將來政商兩界會願意花同等的心思和資源去宣傳一些真正跟香港文化宣出有關的電影作品(如《李小龍》)。

 

  香港電影方面,我在數年前也策劃了「香港那些年」展覽,展出本地著名漫畫家林祥焜的一批向香港古惑仔漫畫系列面世三十週年致敬的全新作品。展覽雖因疫情關係需要限制人流參觀,但也吸引了不少觀眾以及影視明星前來參觀,包括最令人驚喜的「細細粒」黎姿本尊大駕光臨,為我日後在「以藝術形式推廣香港文化」的路上打下一支強心針。

 


《香港那些年展》展覽

 

  說到廣東歌,最近我也在機緣巧合下與潘源良先生聚舊,也確定了即將在中環大館Touch Gallery為他舉辦一場書法兼手稿展覽。

 

  由潘San填詞的粵語流行歌曲,維基百科上說是六百多首,但據他所說實質數量遠遠不止此數。曾經跟他合作過的歌手,包含了香港文化黃金時期的一眾巨星,包括徐小鳳,周潤發、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達明一派、四大天王、王菲、李克勤、林憶蓮、陳慧嫻、鄭秀文、鄭伊健、張敬軒等,可說橫跨了幾個Generation的歌手,在反映了其人緣之廣和才華之高。

 

  譚詠麟的《愛情陷阱》、林子祥的《數字人生》、王菲的《愛與痛的邊緣》、張學友的《情意逝》、黎明的《情深說話未曾講》、李克勤的《再見校園時》、鄭秀文《愛的輓歌》、陳奕迅入行的第一首歌《游離份子》⋯⋯ 無一不是至今我們仍然不時在聽在唱的經典歌曲。希望透過這次機會,觀眾可以在潘源良先生的珍貴手稿和書法中,重溫當年香港文化盛世的點滴,為下階段的「香港文化IP產業化」做好準備。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特朗普批澤連斯基是「未經選舉的獨裁者」,俄烏戰爭早應停止。你是否認同特朗普的說法?►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The Philosophy of love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