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5/02/2025

特朗普憑甚麼能促成俄烏停戰?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特朗普去年在競選期間多次吹噓,大言不慚地說,如果他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一天之內就能令俄烏停戰。但他入主白宮已經超過一個月,俄烏兩國依然繼續交戰,平民百姓仍在躲避炮彈。

 

  昨天恰逢俄烏戰爭爆發3周年,歐洲領導人聚集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展現西方陣營的團結,商討如何幫助烏克蘭將俄軍趕出烏克蘭領土,恢復烏克蘭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但特朗普似乎並不關心歐洲人心中的隱痛,反而表示要強奪烏克蘭的寶貴資源,以便把美國前幾年給烏克蘭的援助全都拿回來,這簡直是往烏克蘭的傷口上撒鹽。

 

 歐洲多國領袖雲集烏克蘭首都基輔,出席「支持烏克蘭」高峰會。(AP)

 

  同時,美國對聯合國大會的一項決議投了反對票,該決議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要求俄軍從烏克蘭領土撤出,此舉讓美國走到烏克蘭的對立面。特朗普的這種態度,怎麼可能獲得烏克蘭的信任?他怎麼可能促成俄烏停戰?

 

  只算經濟帳的特朗普說,歐洲給烏克蘭的援助是借款(loan),而拜登政府給了烏克蘭3500億美元,他大罵拜登無能,聲稱要為美國討回這筆錢,不管是用烏克蘭的稀土還是石油,都要把這筆錢追回來。特朗普讓烏克蘭用資源來換取美方促成停戰,他的談判代表要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美方起草的雙邊協議,但澤連斯基拒絕簽字。他說,這份協議要讓未來的十代(烏克蘭)人來償還這筆債,他不能簽,並公開回應了特朗普的說辭。

 

烏方尋求不現實的「安全保證」

 

  澤連斯基強調,烏克蘭只得到美國近1000億美元的援助,並非3500億美元,而且大部分是烏克蘭與美國政府及美國國會達成協議的贈款(grant),不是需要償還的借款。據媒體報道,在美方提出的協議第二個版本中,出現了5000億美元這個數字,這是澤連斯基堅決不簽協議的最主要原因,接受這種變相敲詐等於讓烏克蘭的後代失去未來。另一個原因是美方沒在協議中保證烏克蘭的安全和領土完整,澤連斯基認為,這是任何停戰協議的最基本出發點。

 

澤連斯基強調只從美國得到近1000億美元的援助,而且大部分是贈款。(AP)

 

  實際上,烏克蘭尋求的「安全保障」已經很難得到。澤連斯基提出,為了達成和平協議,他願意辭職,但協議必須保證烏克蘭的安全,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然而,今天的北約已經不是當年的北約,即使烏克蘭加入了北約,也不意味著今後烏克蘭不會再被他國入侵。過去3年,歐洲國家普遍支持烏克蘭,就是因為她們擔心,雖然是北約成員,但卻可能無法抵禦外部入侵,顯而易見,她們即使想協防烏克蘭,也心有餘而力不足。美國就更指望不上來,因為特朗普一心想要回美國在烏克蘭的「投資」,並爭取高額回報,所以澤連斯基祈求的「安全保證」是脫離現實的,最大障礙是特朗普對歐洲和北約的態度。

 

缺少美國,北約無法「保證安全」

 

  特朗普在第一個任期內表現出對北約十分不屑,認為北約可有可無,而且美國沒必要保衛歐洲,因為歐洲盟友自己都不願投資在國防領域。他不斷向北約成員施壓,要求各國提高軍費在各國GDP中所佔的比例。近幾年,隨著俄烏戰爭的持續,感受到潛在威脅的北約成員普遍提高了軍費開支,但依然未被捲土重來的特朗普當作盟友,也未得到美國的全力支持,這導致一些國家感覺很無奈甚至有點委屈。本月初《紐約時報》發表了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Radoslaw Sikorski)的長篇文章,對特朗普政府表達出強烈不滿。這位牛津大學畢業、記者出身的外長筆鋒犀利,在文章中清晰描述了波蘭和其他歐洲國家的處境,他說:「波蘭已經把近5%的GDP用於國防開支,這是北約成員中比例最高的。我們已經成為美國軍工產業最重要的客戶,從2022年以來下單購買了幾百億美元的武器裝備,我們買了美國製造的愛國者導彈、艾布拉姆斯坦克、阿帕奇直升機、F-35戰鬥機。」但這位盟國外長並未見到美國考慮歐洲的利益,於是他說:「跨太平洋聯盟從來不是單向的。二戰後的幾十年中,美國支持了歐洲的防務,但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只使用過一次,那是在9.11事件之後,盟國為援助美國作出的反應。波蘭向阿富汗和伊拉克派出了幾個旅,一去就是近20年,但從沒提出過要一分錢。」

 

 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指國家已把近5%的GDP用於國防開支,卻未見到美國有所表示。(AP)

 

  文章提到的北約憲章第五條,是指「集體防禦權」,這是烏克蘭想加入北約的原因。這一條規定,當一個北約成員遭到外來攻擊時,其他成員有權利也有義務幫助這個成員維護其主權和領土完整。波蘭外長實際上是打開天窗說亮話,道出了歐洲盟友的不滿。她們為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付出過代價,包括跟隨美國、幫助美國打了將近20年的阿富汗戰爭及伊拉克戰爭,但從沒找美國算過經濟帳,完全是盡盟友之責、行道義之舉。此外,她們還常年支持美國的軍火工業。這等於是說,不要認為北約的歐洲成員都是欠美國的。究竟是誰欠誰?如今,對於發生在歐洲盟友身邊的戰爭,美國好似毫無感覺,不願幫助盟友,而且還要和俄羅斯操控戰局,只為了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這還算是盟友嗎?

 

  特朗普領導的美國與歐洲盟友之間不合拍,造成了北約的凝聚力和威懾力下降,無法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所以,特朗普所說的「上任第一天就停止烏克蘭戰爭」,純粹是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用來忽悠選民,爭取選票,因為白宮無法讓俄烏雙方停火止戰。即使美國不再援助烏克蘭,歐洲國家也會支持烏克蘭堅持下去,這不僅因為歐洲領導人展示了堅定的決心,而且因為烏克蘭的命運與她們自己的前途是連在一起的。

 

特朗普在競選時聲稱上任首天就可結束俄烏戰爭,原來只是忽悠選民的空頭支票。(AP)

 

美歐分歧有助推動中歐接近?

 

  鑑於歐美之間在俄烏戰爭問題上存在分歧,再加上特朗普要對世界各國實行對等關稅制度,令歐盟與美國的經貿關係出現波折,有人提出這一新局面對中國有利,可以迅速推動中國與歐洲進一步接近。我認為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但可能把中歐關係過分簡單化,因為影響中歐關係的因素很多。

 

  中歐在俄烏戰爭問題上持不同立場,中國希望盡快結束戰爭,停火止戰,並且一直勸和促談。王毅外長最近再次重申:「中方支持一切致力於和平的努力,期待各當事方找到能照顧彼此關切、可持續和持久的解決方案。」這是中國的一貫立場,但與歐洲大多數國家的立場有較大差距。此外,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國家的整體國際形象、台灣問題不時出現的新動向等等,也會對中歐之間增加互信產生不確定的影響。多年來,中歐關係時好時差,不僅與美國因素有關,也與中歐雙方的各種互動有直接關係。所以,歐美分歧會不會推動中歐接近,還要再看一陣,目前不宜輕下結論。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