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2025
波羅的海三國在「脫俄之路」上又邁出一步
上周末,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下簡稱三國)作出了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舉動,正式切斷了幾十年來她們與俄羅斯之間輸送電力所用的BRELL電網,即五國電網(白俄羅斯、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BRELL為五國英文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縮寫),轉而與歐洲大陸的電網完成全面聯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建成並使用了幾十年的這個跨國電網,曾經是三國電力的主要來源。
為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波羅的海三國2月8日起停用與俄相連的電網。(AP)
二戰後,三國均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上世紀90年代初先後宣布獨立,都在2004年加入北約,並在同一年成為歐盟成員。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道,三國多年來一直將BRELL電網視為能源安全方面的隱患,從2007年就開始探討如何停用這個電網,轉而與歐盟國家的電網聯網,以便在能源領域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2009年三國啟動了這一計劃,並在2018年與歐盟簽署相關協議,歐盟還向三國提供了16.5億美元的援助,用於完成這個轉網計劃所需的技術更新及設備重建。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作為歐盟和北約成員,三國停止向俄羅斯買電,但這套網絡系統並未真正切斷。同時,三國與相關各方商定,將原定2026年初實現轉換的目標,提前到2025年2月完成。
上周六(8日),三國正式切斷了與BRELL電網之間的連接線,在24小時內各自依靠本國獨立的電力供應,並事先通知自己的國民可能會有短時間的停電,在那段時間內應減少乘搭電梯,以防出現意外情況。過程開始後一切順利,從電視新聞中看到,與俄羅斯電網斷開後,有當地工人爬上電線桿,從輸電線剪下一段電纜,拋給圍觀的人留作紀念。周日(9日),三國通過立陶宛與波蘭之間的輸電網絡,與歐洲大陸的電網正式聯通。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官方儀式上,三國領導人與前來祝賀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波蘭總統杜達一起見證了這個歷史性時刻。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右二)和波蘭總統杜達(左二),出席波羅的海三國與歐盟電網連接的慶祝儀式。(AP)
三國切斷與俄羅斯相連的五國電網,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影響,但從參與者的熱情和歐盟提供的支援來看,這一動作顯然標誌著三國在「脫俄之路」上又邁出了一步。
俄烏之戰加速三國徹底「脫俄」
在上世紀40年代,三國在蘇聯壓力之下成為其加盟共和國,並曾在二戰中被德軍佔領、被蘇聯紅軍解放,戰後則全面俄羅斯化,俄語被指定為三國的唯一官方語言。那些年,很多當地人被流放到千里之外的蘇聯遠東地區,為三國與莫斯科之間的關係留下歷史舊帳。 到了「冷戰」結束後的90年代初,這三個加盟共和國先後提出要從蘇聯分離出來,成為獨立國家,並得到一定的國際承認。1991年9月,蘇聯正式承認三國獨立,並決定逐步撤出原來駐紮在當地的蘇聯軍隊,這在客觀上加速了蘇聯的全面解體。經過多年的變革,三國逐漸西化,在社會制度等方面完全為歐洲國家所接受,於21世紀初成為歐盟和北約成員。
在2010年前後,有不少俄羅斯人移民到波羅的海三國,目的是取得一本歐盟國家護照,以便能利用歐盟一體化的規定,順利前往歐盟其他國家生活和工作,此類做法令三國的一些人很反感,因為歷史上他們曾經被俄羅斯人欺負,被要求學俄語,他們反對給俄羅斯新移民發護照。受到民意的壓力,當地政府後來為新移民取得本國國籍增設了語言條件,要求新移民必須通過語言考試。那些想得到歐盟護照的俄羅斯新移民雖然很不情願,但為了長遠利益,只得把驕傲的大俄羅斯情結深藏在心底,認真去學習一個實實在在的小語種語言(全世界的使用者僅有百多萬人)。當時西方媒體曾有很多這方面的新聞報道,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左起)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及立陶宛的領導人積極推動國家西化。 (AP)
加里寧格勒被迫電力「自給自足」
2022年俄烏全面開戰,讓波羅的海三國意識到她們的處境,因為她們與烏克蘭一樣,曾經是蘇聯的一部分,雖然加入了北約,但仍需避免在某一方面受制於俄羅斯。因此,從各方面徹底「脫俄」的步伐也在加快,具體步驟之一就是切斷與俄羅斯的電網聯繫,而這一動作還帶出了一個新情況:俄羅斯在東歐的飛地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將不得不依靠其獨立能源系統來滿足自身的電力需求。
加里寧格勒是二戰之後戰勝國蘇聯獲得的一塊原屬於東普魯士的土地,面積為1.5萬平方公里,現在是俄羅斯最西邊的領土,屬於俄羅斯西北部聯邦管區的一個沿海州。在地理位置上,加里寧格勒夾在立陶宛與波蘭之間,人口略多於100萬,其中大約一半住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州首府加里寧格勒市,而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司令部就設在那裏,該港為俄軍波羅的海艦隊的母港。
位於立陶宛與波蘭之間的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是俄羅斯最西邊的領土。(Shutterstock)
在蘇聯時期,大量俄羅斯人移居到加里寧格勒。蘇聯解體後,變成飛地的加里寧格勒保留了與俄羅斯的密切聯繫,不僅繼續使用俄語,而且在經濟上也得到莫斯科的大力支持。俄羅斯批准加里寧格勒為經濟特區,享受進出口貨物免稅待遇,目的是吸引外國投資。德國寶馬和韓國Kia等世界著名車企均在當地設廠,充分利用其招商引資的優惠措施和便利的交通運輸環境(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唯一的不凍港),而工業所需的大量電力,則要依靠BRELL電網從俄羅斯輸往當地。
雖然無法從BRELL電網獲得俄羅斯的電力,但加里寧格勒依靠現有的發電能力,仍可令當地的日常生活免受影響,這主要是因為在2022年俄烏之戰爆發後,外資企業大多從俄羅斯市場撤出,加里寧格勒的車廠也逐步停產,導致當地的工業用電需求明顯下降。如果將來一旦恢復工業生產,可能現有的發電能力就供不應求。估計屆時只有兩個解決辦法:在加里寧格勒擴大發電能力,或向歐洲電網買電。前者費時且日後發電成本會比較高,後者則要看歐盟是否批准。
加里寧格勒為俄羅斯的經濟特區,享進出口貨物免稅待遇。(AP)
經過幾十年的全球化進程,世界上有無數條平時不被人重視甚至不為人知的供應鏈,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因素。只有在出現突發事件時,一些隱藏的危機才會浮出水面。決策者必須未雨綢繆,做任何決定前都需要多想幾步,權衡各方面長遠的利弊,因為隨時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