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31/10/2023

買到樓就幸福?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施政報告》出台,特首、高官解畫忙,尤其是施政「重中之重」的房屋問題,在剛過去的周日(29日),特首和財爺便親自為樓市「減辣」措施進一步解畫。居住是民生必需,其中面對私樓市場像「米貴傷民,穀賤傷農」的兩難困局,政府官員都統一了口徑。

 

  樓價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議題,在私樓市場,大、小業主均欲樓價升,但未置業者卻希望樓價跌。《施政報告》宣布為樓市減辣,特首解釋,政府當年設「辣招」管控需求是針對炒風,以避免樓價大幅波動。他期望私樓市場不要大起大落、過分炒賣,從而能夠健康而平穩地發展。至於樓價的高低,則須由市場決定。

 

財爺:樓價有序回落

 

  特首強調市場的作用,指「減辣」旨在促進市場的流動性。地產界不少人對「減辣」有許多意見,甚至要求完全「撤辣」的聲音也不少。不過,財爺就直指,在不影響金融體系或導致信心危機的前提下,樓市還宜繼續有序調整,因為現時樓價仍在市民難以負擔的水平。

 

  財爺指出,樓價在2011至2021年的高位,10年間翻了1倍,今時雖已從高位下跌了17%,但對有意置業的市民來說仍很貴。他認為,雖然樓市交投量下跌,但仍未算是恐慌或信心動搖,而樓價有秩序地從高位回落,則可以令青年置業、成家,或是孩子出生,想換大一點單位的願望,都比較容易實現。

 

  上周四(26日)本欄(附圖)已指出,「置業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年輕一代,令他們看不見幸福生活,也看不見未來。」施政為民,如果政府不為青年置業問題綢繆,「不但年輕人沒有未來,香港也沒有希望」。

 

 

 

未來3、4年增逾10萬間私樓

 

  客觀數據不騙人,財爺說樓價已從高位下跌了17%,而房屋局昨也公布了截至今年9月底,本港未來3至4年,可提供一手私人住宅單位約10.7萬個,按季增加2000個,連續4季超過10萬個,這已逾董建華時講的「八萬五」,可謂是今屆政府在土地房屋方面,強調「提速提效提量」的具體成效,這將有助市場人士和有意置業者,對日後住宅供應及樓價有個較準確的掌握。

 

  不過,這10.7萬個單位中,有逾6.8萬個未售樓花單位,佔63%,按季持平;雖按年增加了5000個,但這比例是否理想,讀者可自行判斷。若樓價真能夠「有序回落」至合理水平,相信是平衡各方利益的關鍵。

 

  在協助市民置業的問題上,政府交了功課,是否就意味著市民可白等運到「執」平樓?這個「執」字也可以是個關鍵,但未說這關鍵之前,先跟大家分享最近兩則關於置業「上車」的報道。

 

  申請居屋、首置等政府資助房屋,以及買私樓「上車」盤,都是市民圓置業夢的兩大途徑,最近以下兩個案引人關注:

 

  個案一:有內地女士一家6口住3房居屋,當年售價86萬元。

 

  有傳媒報道,有位內地移居香港的女士,稱當年以約86萬元買下現自住的居屋3房單位;夫婦與3名子女及1外傭,共6人居住,毋須交租。她一家的生活頗令想買樓者羨慕。

 

  那則報道沒有披露是哪個、哪區或哪年代的居屋屋苑。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居屋,較大的單位售價在100萬元內,並不稀奇。

 

  其實,即使是最新一期居屋,6個分別位於觀塘、啟德、屯門及元朗的屋苑單位,售價都只是149萬至494萬元。若以白表最高九成按揭計算,最低約14.9萬元首期便可上車;若以綠表最高九成半按揭計算,更最低約7.45萬元便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羨慕其他人當年買了「平」單位自住(當年86萬元的樓也未必人人可負擔得起),合資格者不如今天就坐言起行,理財有道,積極儲錢,希望再加上一點運氣,成功買居屋或首置。問題是:有人只整天在埋怨沒首期卻不願儲錢。

 

  個案二:屯門私樓300萬內成交,原業主蝕37萬出讓。

 

  另有傳媒報道,政府減辣後,屯門有私人屋苑二手樓價續跌穿300萬元,強調區內樓盤比不少公屋及居屋更平,而賣家持貨6年,帳面蝕了30多萬元。

 

  新界西北區一直是「上車盤」較多的地區,其中屯門樓價更以「跌得快,升得慢」著稱。整體樓市跌,屯門區300萬元以下「上車盤」放售、成交愈來愈多,又有多稀奇?反而在今時政府的房屋政策之下,無論投資或自住,買樓都要三思再三思。

 

  置業是人生大事,在港買樓,從來都像任何投資一樣,要看時機,不宜「一時衝動」。若看見有人「蝕讓」,就認為「仲抵過買公屋、居屋」,抱「怕執輸」的心態,盲目「執」「平樓」,而不考慮自己的財務狀況和日後負擔能力,鹵莽孭上樓債,若「平樓」日後令你不幸淪為「負資產」,就不要怨天尤人了。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你認為政府是否需要對網約車平台進行更嚴格的規管,以保障的士業界的利益嗎?►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3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headpig發表於 2023-11-1 09:46 AM
  • #4
  • 移到民就幸福 不用买楼 哈哈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無住發表於 2023-10-31 09:58 PM via app
  • #3
  • 曾親口問過8萬5當年主催人士,據他解釋所謂8萬5並非全部是新供應單位,當中包括一部份拆卸舊徙置區後重建新廉租屋單位,故實際每年新增單位並沒有8萬5那麽多!
    再問為何不向公眾解釋?他說當然有解釋過,只是新聞傳媒不報道,只於傳媒是有意或無意不報道,就不作評論了。又遇上經濟危機,8萬5成千夫所指做成樓價下跌的罪魁禍首,結果是爛尾!
    房屋供應從此成為後繼者禁忌話題,最終演變成今天香港居大不易。也可以說是香港人的共業了。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不是我發表於 2023-10-31 11:04 AM
  • #2
  • 平均每年3萬到2萬5個單位. 仲係私樓. 夠力將樓價壓在"合理"水平? 8萬5 係政治禁忌(政府對於擁有超過1 個單位的人)? 還是現實需求? 政府力求經濟壟斷者, 同黎民的利益平衡, 但是事實係更多政策者利益的考量同壟斷者的利益。在沒有其他燦爛前景的追逐下, 黎民將聚焦"應有"的利益上, 於是, 政府的壓力更大, 能量更差。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