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雖穩感寒意,產業轉型爭分秒
04/02/2025
巳蛇新春,港府公布去年餘下重磅數據預估值,經濟增長尚算靠穩、不過不失,惟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零售消費,持續積弱。展望今年,當局必須爭分奪秒轉型求變,讓市民商企及早重拾信心,全城確實呈「穩中有進」勢態。
增長速度放緩 零售消費疲弱
統計處昨天發表的數據顯示,2024年末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升2.4%,略勝市場共識,按季則升0.8%;全年計算,GDP擴張2.5%,正好觸及政府原初預期區間的下限。
有別近鄰台灣及新加坡均交出疫後最好的4.3%和4%增長,香港經濟增速比重新對外通關的2023年,放慢了0.7個百分點,與全球其他成熟經濟體比較,表現只可說是中規中矩。
事實上,特區各行各業走勢當下大相逕庭。這邊廂,有份構成傳統四大支柱產業的運輸及倉庫,疫後擴張未曾間斷,那邊廂,批發及零售去年持續收縮,連帶商場和街上亦有不少空舖,難免令大眾感到市道乍暖還寒。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分析,構成GDP的私人消費已稍為穩定下來,但預估數據反映,上季消費額仍要跌0.1%。在12月傳統聖誕節慶旺季,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受累2023年高基數,再跌了近1成,現時6成零售管理協會前線成員看淡今年首兩個月,未能煞止跌勢。
雖然美國聯儲局自去年9月起已累計減息1厘,只是美元強勢此後有增無減,一邊加劇港人新春北上外遊潮,另一邊制約了中央恢復擴大深圳居民一簽多行措施的成效,成功靠遊客丁財兩旺者,主要出售中低價商品,如藥物及化粧品。
隨著內地經濟增速放緩,本港疫前靠自由行計劃撐起的消費榮景,相信難復舊貌。不過,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已開打環球關稅戰,貨品淨出口的對本港GDP的貢獻,今年恐會減少,意味主要源自旅遊的服務輸出,以及有海量基建工程「包底」的政府開支,更趨重要。
金融復甦可期 創科貢獻待升
財金大行近月反覆調低香港今年增長預測,現已低於2.2%,特區當局更不能純粹點出零售市道「受遊客及市民消費模式轉變所影響」便了事,還要與業界攜手求變、應變,毋須待到月底財政預算案,始推出大舉宣傳推廣或發折扣優惠。
當中外遊客均比過往講究體驗,本港政商界要從多變的打卡浪潮,抓緊本來恐會平白流失的消費力,廉政公署增設咖啡店正是一例。上月,本地製造、餐飲業等多家企業主管,曾組團前赴以服務見稱的內地網紅超市「胖東來」取經,相信正是了解全城不僅亟需建立和鞏固自身特色,也要爭取讓港人或外賓,毋須額外花費分毫,一樣得到稱心如意的產品服務。
以經濟活動劃分,本港結構向來相對單一,股市交投近月顯著回暖,新股集資在中央政策支持下大排長龍,料有利核心金融服務業重回升軌,但創科產業長期滯後,欠缺高價科技出口,正正是去年整體表現遠遜星台的重要癥結。
創科及工業局去年12月曾以2023年製造業收益,按年升12%至2,433億元,向立法會指出特區產業政策已有一定成效。
問題是數字實際上只與2020年相若,370億元的行業增加值,甚至未及2005和2006年的逾400億元,在在反映當局仍要全速追回早年所失去的發展機會。
中央去年9月下旬開始祭出組合拳救市,支持香港末季很多範疇止跌回穩,但刻下外圍挑戰接踵而至,特區政府無論鼓勵消費市道,抑或促進產業結構多元轉型,都務必爭取提速提效,以防本地經濟繼續放慢。
【你點睇?】陳茂波強調預算案將以節流為主,醫教開支、2元乘車、公務員薪酬,你最認同哪個節流方法?►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