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通通訊社記者汪澤妍20日報道》被稱作「醬油茅」的國內調味品龍頭企業海天味業
(滬:603288),於上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中金公司、高盛及摩根士丹利任聯席保
薦人。按2023年的收入計,海天在中國調味品行業的市場份額超過第二名兩倍以上,同時更
是全球前五的調味品企業,其中醬油(豉油)和蠔油的收入更是全球第一。按銷量計,公司已連
續27年蟬聯中國最大調味品企業。根據公司上市文件,是次港股上市為進一步推動全球化策略
,提升國際品牌形象及綜合競爭力。
《經濟通通訊社》推出新股前瞻系列專題報道,一連四日,每日為讀者深度拆解矚目新股,
本文為該系列第三篇。
海天味業最早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的佛山醬園,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內地商務部
認定的首批「中華老字號」企業之一。1955年,25家佛山醬園合併重組為「海天醬油廠」
,即海天味業前身。1988年海天躋身國有大型企業隊伍,1994年成功轉製為民營企業,
2014年2月在上交所主板成功上市。目前公司生產的產品涵蓋醬油、蠔油、醬、醋等超
1000個SKU(產品子類),出口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
*神州眾口難調競爭大,調味品本業難尋爆發性增長*
海天即便貴為中國調味品龍頭,近年表現卻難掩疲態。博威環球資產管理金融首席分析師聶
振邦指出,公司去年前三季收入增幅僅維持10%水平,「不算是一個十分吸引人的數字」。若
以此推算,2024年全年盈利預估約62億元人民幣,低於2021年高峰期的66億元人民
幣。
其業績表現不如人意亦反映在近幾年的公司股價走勢上。聶振邦統計得出,該股在2021
至2023年間連續三年下跌,年度跌幅分別達32%、16%與42%,雖在2024年出現
23%的反彈,但今年以來再度下跌逾一成,「五年中有四年收跌,反映出市場對其成長性的疑
慮」。
聶振邦進一步表示,從排名來看,海天味業在諸如醬油、蠔油、調味醬等產品市佔率都是第
一,但深究其數值,即使是收入最大的品類醬油,其市佔率都只有12﹒6%。「當產品市佔率
未達25%時,難以產生規模效應以獲得競爭優勢。」中國各地飲食風格口味各有不同,眾口難
調,只有約13%市佔率就已經是全國第一調味品品牌,可見其市場競爭有多激烈。聶振邦表示
,調味品行業本就缺乏爆發性增長空間,雖說市場競爭不會影響其龍頭地位,但也很難對公司前
景帶來太大憧憬。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亦表示,公司前景遇冷跟其行業屬性相關,「調味品行業並非市場
焦點,資金更多流向於醫藥、晶片等科技領域」。
*最忌爆發食安風險,投入品質管控難降本增效*
值得關注的是,梳理2023年海天味業總營收,公司營收高度依賴三大傳統品類,醬油、
蠔油、調味醬營收佔比近乎八成。張智威列舉農夫山泉(09633)、華潤飲料
(02460)等例子,並表示海天營收單一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隱患,一旦市場口味發生變化或
者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或打擊公司業績。
餐桌安全大過天,如果海天要保持品質管控,在控制成本方面就會存在巨大挑戰。聶振邦表
示,作為食品行業,海天味業既要在品質管控上持續投入,又因高度競爭缺乏提價話語權,導致
業績增長空間小。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海天味業曾爆發過一次食安疑雲,當時公司市值單日蒸發360
億元人民幣。2022年9月,有內地網友爆料稱,海天醬油國內和國外配料「雙標」,在日本
銷售的海天醬油配料表除水、大豆、小麥外無其他添加成分,而國內產品添加了焦糖色、苯甲酸
鈉、三氯蔗糖等添加劑,引發網絡對品牌的質疑。公司其後共進行了三次回應,稱國內國際的內
控標準一致,不存在雙標,但2022年至今公司仍未重返2021年的業績規模。
*公司出海或選擇收購海外公司*
國內中餐調味品市場競爭慘烈,如果面向海外華僑甚至是非華人世界,是否又是一片藍海?
就像川貝枇杷膏本來是華人的常見中成藥,在疫情期間突然在海外爆紅,成為「神秘東方液體」
,又比如說風靡數十年的老乾媽辣椒醬,至今仍然是海外華人最愛的辣醬品牌。
海天味業在上市文件中亦表示,除產品開發及產能擴張、供應鏈數字化外,公司也計劃將一
部分資金用於建立其全球品牌形象、拓展銷售渠道以及提升海外供應鏈能力,以提升全球影響力
。張智威表示,海外市場的口味偏好及文化習慣與中國不同,不確定當地消費者對其產品的接受
度如何。若從穩健角度考量,收購現有海外公司可能是更合適的選擇。聶振邦亦指出,由於調味
品的使用存在消費慣性,建立一個新品牌,需花費大量時間成本才能在客戶群中產生影響力,繼
而在業績上反映出來。並且,新產品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成本。因此,從經濟效益考慮,相信
海天味業在海外布局時,收購海外公司的可能性會更高。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