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財赤重紀律,削支開源迎難上
24/01/2025
特區勢將連錄3年巨額赤字,各政策局近日紛紛闡述削支部署。基本法明文規定政府應該量入為出,當局應當重拾財政紀律,不畏艱辛凝聚共識削支開源,恪守用者自付、能者多付原則,戮力收回攀升的成本。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昨形容,交通基建未來將「慳得一蚊得一蚊」,包括北都公路利用科技減少鑽窿勘測,亦會盡量「浮面」不走隧道。
社福易放難收 凝聚共識求變
有調查指香港建築成本冠絕亞洲,但公共工程尤其予人「大花筒」感覺。
按照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財政整合框架,各政策局和部門今後3年須削減1%經常開支,而非經常基建使費,則靠發債應付。既然特區政府準備維持900億元年均基建開支,竭盡所能壓縮項目成本,確保每分每毫用得其所,實為應有之義。
雖然特區庫房尚有數千億儲備,但在2023/24財年,政府總支出7,213億,較10年前急升了82%,遠超不足15%的實際收入升幅,以及約38%的本地生產總值增長,顯然不能將入不敷支,歸因受經濟周期影響的地價及印花稅收入。
拓建高增值產業如創科,將帶來可觀財源和增長動力,但升級轉型需時,遠水已難救近火。港大經管學院指,各界須正視巨額財赤高達8成屬結構性,讓政府把握「主動權」削支開源。社會福利、醫療和教育這三個經常開支「大戶」,均應重拾財政紀律,適當減磅。
上屆政府將長者兩元車費優惠,擴展至60歲至64歲樂齡人士,現時當局要檢討,引起民情反彈,無疑體現了社福的易放難收。只是,全城老齡人口和消費物價必然趨升,愈遲出手,合理改制提升自付成本、引入津貼上限等等,累積負擔只會愈來愈重。
以全港根本利益為念,主責官員不應畏懼一時艱難,而要把握行政主導優勢,對內自我檢討、對外凝聚共識,促使每個公營範疇都削支開源,讓經常開支不僅減1%,還可上望2%或更多。
加碼收回成本 改制減少浪費
本地公共理財向來支持用者自付,卻鮮少恪守目標。行政機關早年已訂立,大學學費應收回18%成本,但資助學費一直維持於1997年以來的4.21萬元水平,結果到2022/23學年,已僅能覆蓋13.3%開支。
特區政府將非本地本科生佔比增至最多40%後,有議員倡議,各家資助大學應將相關學費,由收回邊際成本,進一步提高至平均成本,務求做到完全毋須公帑補貼增收學生。
科研轉化和國際生學費等收入攀升之下,教資會八大上個學年悉數有盈餘,稱冠的港大更賺了37.9億元。今後只要增撥獎助學金,緩減海內外家貧學生壓力,整體學費必然有空間上調,以減輕公帑承擔。
只要決心克服政經阻力,減赤成效定當有望積少成多。公屋去年加租10%後,房委會2024/25年度的相關租金收入便由原定淨虧損,變成淨收入,前後差額已逾15億元。醫衞局曾指出,本港當下97%醫療成本由政府承擔,期望下月起完成的公院收費檢討,可杜絕大眾將急症室作為門診使用造成的浪費。
大至動輒數以百億計的鐵路基建,小至每戶單月或僅一百幾十元的水費,特區當局全須迎難而上,為產品服務的成本效益好好把關,令未來實際赤字可減盡減。
【你點睇?】陳茂波強調預算案將以節流為主,醫教開支、2元乘車、公務員薪酬,你最認同哪個節流方法?►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