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曾煥平:賣地收入今年難扭,工商物業債務違約風險高銀行宜早回收(有片)
14/02/2025
2025/26財政預算案月底揭盅。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上一財年就「財政赤字」及「賣地收入」估算大錯特錯,今次能否精打細算「計啱數」、開源節流減赤備受關注。
仲量聯行香港主席曾煥平接受專訪時就指,預期本財年賣地收入與去年「相若」,因今年發展商首要是「顧好自己」。面對商業地產風雨飄搖,他認為政府將問題壓著不理其實很痛苦,銀行如加快回收程序,將如同按下Reset鍵,將助香港經濟在谷底慢慢企穩、回升。
發展商首要求存,新界起樓賺錢艱難
港府財政6年錄5年見紅,引發各方高度關注,究其原因,離不開地價收入急挫。回顧2024/25財年,僅成功標售3幅沙田宅地,加上兩幅電動車充電站用地,庫房入帳不到23.5億元。即使加上補地價收入,也是SARS後最慘淡景況。
新財年會否否極泰來?曾煥平的答案是,賣地純收入「今年與去年不會相差很大」,理據有三:一,發展商庫存龐大,今年是持盈保泰、確保生存、健康的一年;二,利息高企,發展商的利息成本不同於小市民按揭,而是Hibor+(100至300)點子,即是動輒要6厘息,加上開發周期長,對購地會相當謹慎;三,樓價仍傾向下行,阻礙投地興趣。
發展商購地意欲低,去年補地價亦連環告吹。曾煥平認為,以新界新樓現時呎價9000至13000元(視乎是否地鐵上蓋),甚至低至8000元計,除去不斷上升的建築費、利息、各種各樣成本,若想有合理利潤,地價幾乎要低至零才可以。「但政府不可能送幅地出來,所以發展商對補地價沒甚麼興趣。」
若重推勾地是好事,可考慮分紅機制
季度標售土地、補地價收入雙雙不景氣,但港府仍排斥業界呼籲的「重推勾地」,到底何解?曾煥平坦言,不明白何謂「掌握賣地主導權」,因為讓不讓發展商勾地、拿甚麼地出來勾,「主導權一直在政府」。相反,現時按年度賣地表有秩序地拍賣土地,「發展商不買,你仍沒有主導權」。
(Carol攝)
他認為,若重推勾地是好事,至少代表有發展商願意買地,加上被勾的地是公開競投,意味政府在發展商此消彼長競爭下,能獲得好一點的價錢。
他建議在當前情況下,增加發展商對北都開發的積極性?港府可以考慮分紅機制,即由政府免費拿一塊地予開發商,後者僅負責建築費,未來出售相關物業的所得利潤由雙方合理分配。「今天市道不好收不到錢,但過幾年政府收入可能因此大幅增加。」此外,政府亦可放寬發展商基建配套要求(例如配建老人院、醫院、公廁等)、取消投資移民購買豪宅的5千萬門檻等。
商業地產加快回收或清盤利谷底企穩
甲廈空置率高企,寫字樓、商鋪等均價較2018年高峰跌逾四成,老牌開發商如履薄冰,背負800億美元商業地產貸款的主要銀行亦如坐針氈。曾煥平強調,工商物業資產大幅減值引發債務違約的風險嚴峻,但金管局有意說服銀行以不干預、寬容的態度來處理,盡量制止銀行去啟動回收程序,對香港整體經濟並非好事,「因為你只是把問題延後了。」
他特別指,香港過去幾次地產周期循環,有些情況樓價跌得很快,「其實跌得快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銀行如果加快回收程序的話,有些公司可能會清盤,當然資產價值會狂插,但其實某程度上是一個reset button(重設鍵),會令香港在谷底慢慢站穩。」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他最後稱,希望財政司司長或政府都可以研究一下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一路將問題壓著,然後壓著不理,其實是很痛苦的。」
撰文:經濟通記者俞瑾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