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預算前瞻 | 學者:調整教育開支彈性大,發債佔比升至兩成仍可控
21/02/2025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在即,本港連續3年錄得財赤,雖然財政司司長預告本財年赤字少於1000億元,惟有數據指出撇除發債等實際財赤或高達3000億元。根據去年預算案提出的計劃,各部門本年度(2024/25)起連續3年度削減1%經常開支,早前已有消息指政府將加大削減經常開支的力度,而政界則認為要將削減幅度增至3%,故政府能否如期達到收支平衡前景仍不明朗。
(資料圖片)
將加大削減經常開支力度
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接受《經濟通通訊社》訪問時指出,社會福利、醫療及教育開支較大,佔近一半開支,惟較難削減醫療及社會福利開支,而教育開支調整彈性較大,在大學而言,學生學費多年未經調整,或是非本地學生學費亦有調整空間,以改善大學收支結構,令政府補助停止增加,甚至下調。另他建議政府考慮在出生率下跌情況下,削減中、小學資助。
城市大學及浸會大學均身先士卒,稱最多可承受5%撥款減幅。麥萃才則指出,大學於過去二、三十年已經習慣政府因為年度評估而抽減大學撥款,再加上配對補助金計劃,資金來源已非純粹由政府撥入,而是企業、捐獻等,甚至學校會自行調整學費,亦為政府削減開支計劃提供一些彈性。不過,麥萃才仍強調,不可本末倒置,因為教育機構始終為培養香港未來人才最主要地方,削減之餘亦要保持大學競爭力。
參考上一份《財政預算案》總預算開支7769億元,當中醫療衞生、社會福利、教育分別佔比16%、17.5%、15%。
香港經濟增長潛力不大,要多做創科
被問及各項基金,例如創科等多項共涉逾100億元的基金撥款是否需要削減或重組,麥萃才直指,現時香港經濟增長潛力不大,需要多做創科等工作,若創科能成為香港經濟增長動力之一,未來政府相關稅收;直接或間接收入均能增加,加上不同基金皆有特定用途,因此重組基金需要前期衡量可行程度,暫時未見相關需要。
另一方面,政、商界均取態一致,不同意公務員減薪,但認同人手編制應當壓縮。麥萃才認為,壓縮編制阻力較少,且不太會影響服務質素,例如減少招聘,或是某君退休後職缺由其他人調任,以減少實質公務員數量及相關開支,相信對公務員士氣及所提供服務而言,影響會較少。至於有建議用人工智能(AI)取代部分職位;高官帶頭減薪,他認為前暫值得探討,後者雖有帶頭減開支作用,但要衡量會否影響行政效率。相反薪酬因存在黏性,難有大幅下調空間,且可能牽扯到其他行業及整體經濟,因認要小心而行。
縮編制阻力料較少,「明日大嶼」符長遠利益
在經常性開支以外,中長期且龐大的工程開支,例如「明日大嶼」擱置與否及北都區發展亦為市民所關心,尤其是政府已稱「穩慎推展」前者規劃。另一方面,政府於多年前已提到以發債方式籌集資金以支付公共開支並不符合成本效益,但陳茂波較早前已預告發5至10年期長債提速發展北都,有別於近年所發行的3年綠債等。麥萃才表示,「明日大嶼」是用來補充土地儲備,而無論本港商業、工業、社會福利用地,均處於缺乏情況,若有足夠土地儲備,可按經濟發展規律適當發展,「則不會像過去20多年缺地,令經營成本很高」。
他亦舉例指,同期新加坡、深圳不停造地,因而有大量優質、成本不太即貴土地予產業開發。因此,他認為若要有一個穩定投資環境及土地儲備予不同行業發展,符合長遠利益,而且一個地產項目開發多數需時8至10年以上,「如果再延遲多幾年做,所見成果就是要再延遲多十年八年」。
融資每年控制至數百億元問題不大
他亦稱,發長債問題不大,若屬10年期投資項目,發10年期債便可供配對,甚至可能再延長債務年期,待項目衍生收益,再償還本金,期間則只需還利息,屬於一個正常的財務管理方式。他提到,借貸只是一個融資方式,並非融資方式孰好孰壞,而要視乎融資背後原因,衡量回報合理程度及還款能力。以分期融資估算,項目每年金額或控制至數百億元,相對一年政府開支約6000至7000億元的話,其實完全能夠消化。
他亦指出,本港政府債務比率約9.3%,相比經合組織大部分成員國介乎50%至80%,美國逾1.2倍,日本超出2倍水平較為安全,因此相信比率提高至約20%亦屬風險可控。
撰文:經濟通記者許英略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